top of page

個人與群體

我們盼望教會內的弟兄姊妹,會更多以建立一個聖潔的基督徒「群體」為己任,同時也學會彼此同心,互相堅固,在社會上建立基督徒的群體見證。

在社會中個人與群體之間常產生張力:不少個人為保障個人利益,漠視對社會大眾的影響,但至終個人也身受其害;也有政府以大眾利益為口實,不理會個人真實的需要。

聖經內的群體觀念極其明顯,常以集體單數來形容信徒群體(「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、是君尊的祭司……」文法上均是單數)。聖經內也充滿「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」、要彼此勸勉、彼此……等教訓;但及至個別的需要受到疏忽時,群體的負責人便會作出特別的安排,回應他們的需要(如使徒行傳第六章選出七位執事,留心一些說希利尼語的猶太寡婦們膳食的需要)——聖經對個人及群體有平衡的關注,但仍是不斷地提醒信徒要小心,免落入自我中心,只顧自己的陷阱。因此我們要留心以下三種錯誤的思想:

  1. 信仰個人化:認為我個人屬靈生命的狀況,與人無關,其他弟兄姊妹不應多加「干涉」;我要努力追求個人成長、聖潔,但我毋須為我的弟兄姊妹軟弱跌倒而負責任!當我跟隨主作甚麼抉擇時,我只要自己肯定是神的引導,並毋須其他人或教會的印證。

  2. 崇拜私有化:我參加崇拜是我個人敬拜主,我可以在家中單獨敬 拜,不一定與眾聖徒一起敬拜。在崇拜中我唱感恩的詩歌,讓我的感情得到滿足,毋須與弟兄姊妹同聲讚美。我來到教會只是朝見神,不用理會我身旁是甚麼人,甚或有甚麼需要。讓位予他人是放棄我的權利,我不幹。

  3. 教會內向化:我參加教會是要得到溫馨舒適的關係,社會上問題太多,我感到無能為力,我只可以保存自己在教會內不受污染。

主言:「你們要記念被捆綁的人,好像與他們同受捆綁;也要記念遭苦害的人,想到自己也在肉身之內。」(來十三 3)若我的弟兄未聖潔,我還是未聖潔;若我的能力微小,我就從我身旁的弟兄開始:一個、一個的開始,「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」(弗四 13)。盼望我們靠著主的大能大力,生命不斷心意更新而變化,成為新酒新皮袋的生命立己立人。 (節錄於蕭壽華牧師著作《貼近主心懷》的「個人與群體」,宣道出版。)

標記:

最近的帖子
檔案
按標籤搜索
    bottom of page